别以为后背发凉是空调吹多了!那可能是你身体在“报警”:阳气库存不足,快“断电”了!中医讲“背为阳,腹为阴”,后背可是全身阳气的“高速公路”,尤其是督脉,从尾椎一路冲上头顶,管着一身阳气。要是这儿老发凉,像贴了块冰西瓜,那可不是小事儿,多半是“肾阳虚”或“脾阳虚”在作怪。
图片
怎么辨?简单!如果你除了背凉,还手脚冰、怕冷、腰膝酸软、夜尿多、舌淡胖有齿痕,那是肾阳不足,《黄帝内经》说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”,没了它,人就像阴天没太阳,蔫儿唧唧。要是饭后胀、大便稀、容易浮肿,那就是脾阳不振,运化失职,湿寒内生,寒气顺着脊柱往上爬。
图片
那咋办?补阳界的“扛把子”来了:制附子!这味药可厉害了,《本草纲目》称其“回阳救逆第一品”,专治亡阳虚脱、四肢厥冷。现代研究也发现,它能增强心肾功能,提升基础代谢。但它性烈如火,用不好真能“上火”,所以必须用炮制过的“制附子”,而且从小剂量开始。
图片
不过单打独斗不行,得组队!经典搭配:制附子3g(先煎1小时去毒性!)、干姜6g、炙甘草6g,这就是鼎鼎大名的“四逆汤”打底,温中散寒,回阳救逆。再加点补肾阳的淫羊藿9g、杜仲6g,强筋骨、暖腰膝;后背特别僵的,加点桂枝6g、人参6g,通阳化气,把阳气送到脊背上去。
图片
安全起见,推荐温和版:制附子减到3g(有毒!务必先煎),配人参6g补气助阳,生姜3片散寒,红枣3枚调和营卫。煮水代茶,每周2-3次,连用两周观察反应。千万别自己猛加量,孕妇、高血压、阴虚火旺的直接绕道!
图片
阳气不是“充电宝”,而是“小火慢炖”。除了喝药,晚上泡泡脚,晒晒太阳(重点晒后背!),少吹空调,少吃生冷。
图片
坚持下来,你会发现:后背暖烘烘的,像揣了个小太阳,全身都舒坦了,这才是“阳气满满”的人生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炒股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